主要用途
【绒囊】微观结构形似绒毛球的材料称为绒囊。绒囊,是由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自然形成的可变形材料,粒径15~150μm,60μm居多;壁厚3~10μm。按照绒囊的微观结构,从内向外,结构依次如下。(1)“一核”。被包裹的气体位于整个球形绒囊的中心,就像是绒囊的“核”,称为“气核”。 (2)“三膜”第一膜。气核外侧表面活性剂,主要用于降低气液界面张力,称为“表面张力降低膜”。 (3)“二层”第一层。紧靠表面张力降低膜外侧,表面活性剂亲水端的水化作用以及亲水端间的缔合作用,使水溶液粘度远远高于连续相,称为“高粘水层”。(4)“三膜”第二膜。高粘水层外表面,与表面张力降低膜相对应,在极性作用下吸附表面活性剂,形成维持高粘水层高粘度的表面活性剂膜,称为“高粘水层固定膜”。(5)“三膜”第三膜。紧密吸附于高粘水层固定膜外侧的表面活性剂,在极性的作用下成膜。由于此膜亲水基存在,使得绒囊具有良好水珠溶性,称此膜为“水溶性改善膜”。(6)“二层”第二层。在水溶性改善膜外侧,由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组成,浓度从膜外侧向连续相逐渐降低,没有固定厚度的松散层,称为“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过渡层”,简称“过渡层”。气核、表面张力降低膜、高粘水层固定膜依靠氢键与高粘水层连接,作用力强,相对稳定。因而气核、表面张力降低膜、高粘水层和高粘水层固定膜通常以一体形式出现,称为“气囊”,是能量聚集体。气囊在周围环境变化时不易被破坏,与绒囊的封堵特性有关。高压低温下有所压缩,低压高温下膨胀,封堵性能加强。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依靠敏化作用和分子间作用力形成水溶性改善膜和过渡层。与氢键相比,分子间作用力相对较弱,扩散作用即可使水溶性改善膜和过渡层的厚度发生改变,导致膜层间界限模糊,所以合称水溶性改善膜与过渡层为松散吸附的动态扩散区,简称“松散区”,是流变性控制体。绒囊扩散区在周围环境变化时变化,与流动特性有关。静止,绒毛存在,切力很大。流动,毛失去,粘度很低。
类别:
堵漏;
代号:
CACP;
作者: ;来源: ;人气: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