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套铣准备
(1)套铣管选用
①选用套铣管时,井眼与套铣管的间隙为12.7 mm~35 mm,若井眼足够大,可适当加大间隙,套铣管与落鱼间隙不少于3.2 mm。
②套铣管长度的确定要根据井身质量、铣鞋质量、地层可钻性及井壁稳定性来定。若地层松软、井身质量好,套铣管可以加长,一次可下入300 m左右;若地层硬、井下情况复杂或套铣速度慢,第一次宜用一根套铣管试套,套完起出后再酌情增加40 m~70 m套铣管;若鱼头处于弯曲井眼井段,长套铣管无法套入可采用短套铣管试套等措施。
(2)铣鞋的选择
①套铣岩屑堵塞物或软地层时,宜选择带铣齿的铣鞋,在铣齿工作面上铺焊硬质合金。地层越软,铣齿越高,齿数越少。随着地层硬度的增加,则降低齿高,增加齿数。
②修理鱼顶外径时,选用底部铺焊或镶焊硬质合金颗粒或齿、内径镶焊硬质合金齿或条的研磨型铣鞋。
③套铣硬地层或铣切稳定器时,应选用底部镶焊或铺焊硬质合金齿或颗粒、内外镶有保径齿的铣鞋。
(3)工具检查
①套铣管和铣鞋下井前要测量其外径、内径和长度,并做好记录。
②入井接头及工具要测量其内、外径和长度,并做好记录。
③套铣管入井前,保证设备完好,仪表准确灵敏。
(4)井眼准备
①用与钻进时相同尺寸的钻头及稳定器通井,保证井下不喷不漏,井眼畅通无阻。
②通井前算准鱼顶位置,至鱼顶以上1 m~2 m时要小心操作,缓慢下放探鱼头,防止碰坏鱼头。
③调整钻井液性能达到套铣作业要求。对于卡钻前发生井漏的井,要准备足够的性能符合要求的备用钻井液,并制定相应的防漏、防塌和防喷措施。
2.下套铣管
(1)初次套铣先用1根~3根套铣管试套铣,待摸清井下情况后,再确定下次入井套铣管长度。
(2)套铣管上下钻台应戴好护丝,平稳操作;套铣管上扣前要清洁螺纹,涂好螺纹密封脂。
(3)套铣管连接时必须先用旋绳引扣,再用大钳紧扣,其紧扣扭矩为标准规定屈服值的90%左右,紧扣大钳不得打在套铣管螺纹部位。
(4)下套铣管要控制下钻速度,并有专人观察环空钻井液返出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5)套铣管下钻遇阻不得超过50 kN,遇阻后不得硬压,不能用套铣管长时间划眼。若短时间循环冲划没能解除遇阻现象,要起钻下钻头重新通井划眼。
(6)当套铣井深超过1200 m时,下套铣管要分段循环钻井液,不能一次下至鱼顶位置,避免开泵困难、憋漏地层或卡套铣管。
(7)铣鞋下至鱼顶0.5 m以上接方钻杆开泵循环钻井液,并校指重表,记录循环排量和泵压。
3.套铣
(1)缓慢下放钻具探鱼,遇阻不超过5 kN,轻拨转盘转动,若悬重很快恢复,再次下放钻具和拨动转盘消除遇阻现象,如此反复几次,进尺超过0.5 m,证明套鱼获得成功。
(2)探到鱼顶后若套不进鱼顶时,应起钻详细观察铣鞋的磨损情况,并认真进行井下情况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采取硬铣的方法,造成鱼顶或铣鞋损坏。
(3)套铣应以“安全、快速、灵活”为原则,合理选择套铣参数。推荐使用套铣参数见表1-22。
(4)套铣时要求送钻均匀,防蹩钻、憋泵。出现泵压升高或转盘负荷加重等现象时,应立即上提钻具分析原因(是否套铣速度太快,排量过大或过小,钻井液携砂能力不强等),待找出原因,井下情况正常后再进行套铣。
(5)每套铣3 m~5 m上下活动钻具一次,活动时不得将铣鞋提出鱼顶;每套铣完一个单根循环钻井液,保证接单根顺利。
(6)套铣过程中观察出口返浆、返砂及泵压、悬重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7)套铣中途因设备及其它原因无法继续进行套铣作业时,要提前将套铣管起出或起至上层套管内。
(8)连续套铣作业时,每次套铣深度须超过预倒扣位置1 m~2 m,便于倒扣后再次套铣时容易引入。
(9)套铣结束,循环带出井内砂子即可进行下道工序,尽可能减少套铣管在井下停留时间。套铣鞋没有离开套铣位置不得停泵和停止活动钻具。
(10)套铣管井下连续作业20 h~30 h,应上下倒换套铣管一次;套铣管井下累计使用150 h应进行套铣管螺纹探伤。
(11)下列情况需用钻头通井:
①连续套铣井段达到300 m~400 m;
②打捞钻具后,井下鱼顶深度超过套铣井深30 m;
③遇到井壁失稳等井下复杂情况。
4.起套铣管
(1)控制提升钻具速度,平稳操作。
(2)及时向井内灌满钻井液。裸眼井段起钻一柱一灌,套管内起钻三柱一灌。若裸眼井段起套铣管出现长井段拔“活塞”现象,必须在井下钻具活动正常的前提下接方钻杆灌满钻井液。
(3)起套铣管,原则禁止转盘卸扣。
(4)起钻遇卡不得超过正常悬重50 kN,若发现遇卡应采取“少提多放,反复活动”或倒划眼方式起出,严防拔死。
(5)在起下套铣管时,必须安装井口刮泥器,严防掉落物。
(6)套铣管起出,必须根根检查,发现涨扣、本体挤扁处直径小于套铣管外径3%或刻有硬伤伤深大于套铣管壁厚10%的套铣管必须更换。